银河·集团(国际)官方网站-Ios/手机版app下载

制度与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师范专业认证>>制度与文件>>正文
湖北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大纲(试行) 质评中心〔2020〕5号
2024-09-22 15:47     (浏览量:)



湖北工程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三个要素,三个系统和一套机制构成。简称“三三得九,九九归一”体系。

三个要素:标准、制度、组织。

三个系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分析与反馈系统,改进与提高系统。

一套机制:协同联动机制。

由于每个系统都包含了(但不限于)三个要素,所以是三三得九。(见图1)九九归一就是建立完善一套运行机制,使这些系统、要素融于其中,共生共处,互动互补,协同联动,浑然一体。(见图2

第一部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三个要素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石是三个要素:标准、制度、组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要求是三个有:环环有标准,事事有制度,人人有责任。

一、环环有标准

质量标准是质量保障的基本依据。根据“三全育人”、“五个思政”、“五育并举”和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有关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国家标准,以及国家各类专业认证的标准,把学校教学质量标准树起来,并以此作为规范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前提,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涵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做到环环有标准。目前学校已制定(修订)的标准如下:

(一)教学质量标准

1.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编制标准。

3.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大纲编制标准。

4.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5.课堂教学标准。

6.课程考核标准。

7.实践教学标准。

8.毕业论文(设计)标准。

9.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

1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11.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12.教材建设与选用标准。

(二)教学资源保障与支持质量标准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标准。

2.实验室建设质量标准。

3.教育教学经费投入标准。

4.图书资料与信息服务质量标准。

5.智慧校园建设质量标准。

6.校园建设规划。

二、事事有制度

有规矩才有方圆。学校以完善政策制度为基础,构建质量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并保证质量保障的政策连贯、制度完备、信息透明,为教学质量建设与保障提供坚实的政策制度保障。

(一)决策机构工作规范

1.学校“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2.学校党政会议议事规则。

3.学校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五个思政”的办法。

4.学校学术机构工作条例。

(二)执行部门工作规范

1.教学管理制度与规范

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规定,课程建设与管理规定,教材建设与管理规定,常规教学管理规定,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教学激励与约束制度,等。

2.教师管理与服务制度与规范

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岗培养制度,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大赛创新大赛活动,教学示范月活动,教师日常管理制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规定,教师职务晋升制度,教师荣誉表彰制度、教师考核规定,等。

3.学生学习与成长制度与规定

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学生学业监测制度,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规定,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学生就业帮助制度,学生成长指导服务系列制度,等。

4.教学资源保障与支持制度与规定

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仪器设备采购与管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经费管理,校舍管理,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管理,等。

此外,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先后出台了有关学校、教职工、学生抗疫防控的系列规定、方案、通知10余个

(三)教学监测部门工作规范

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期初、期中、期末重点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干部听课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状态数据监测制度,专项评估制度,等。

三、人人有责任

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测机构。

(一)决策机构

1.党政机构

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的政治与行政决策机构,主要责任人:党委书记、校长。

2.学术机构

校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统筹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的最高学术机构。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负责学校学位的评定、授予等工作的机构。

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评价、咨询的机构。

上述机构的主要责任人:主任委员。

(二)执行机构

工作机构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与管理者,通过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或关键要素,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承担直接责任。工作机构的总体职责是: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活动目标及其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过程实施管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根据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的反馈意见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做出改进和完善。具体包括:

1.管理部门

代表学校从事教学管理的教务处,负责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的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全校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的科研处,负责学校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工作的银河集团网站登录www工作处,负责学生教育、日常管理、成长服务的学工处、团委,等等。主要责任人:部门主要负责人。

2.实施部门

实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是教学学院,主要责任人:院长、党总支书记。

按照学校相关机构的授权和学院党政联席会的赋权开展工作的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主要责任人:主任委员。

负责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基层教学组织是系与教研室,主要责任人:主任

3.保障与支持部门

教学资源保障与支持机构是为人才培养工作正常运行提供条件保障与支持的机构,其总体职责是: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基本条件,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要包括人事处、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后勤保障办公室、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主要责任人:部门主要负责人。

4.全体教职工

按照“三全育人”和“五个思政”的要求,全体教职工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执行校、院教学质量保障中有关教职工的各项制度,完成各自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职责。责任人:教职工个人。

(三)监测部门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是学校专事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价的职能部门,统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活动,并作为校内“第三方”,对学校各类人才培养活动及相关的保障工作进行监测与评价。主要责任人:部门主任。

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是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督导的专门机构。主要责任人:主任委员。

院教学督导委员会(或督导组)是对本院教学活动进行督导的专门机构。主要责任人:主任(或组长)。

第二部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三个系统

一、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

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由教学基本建设质量监控、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和校内评估、专业认证等组成。

(一)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监控

1.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校党代会、校教代会、校学术委员会)

2.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监控。(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系)

3.专业建设质量监控。(教务处、学院、系)

4.课程建设质量监控。(教务处,质评中心,学院及系、教研室)

5.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监控。(教务处、质评中心,学院、系)

6.劳动教育课程达标标情况监控。(教务处、质评中心、学院、系)

7.教材建设与选用达标情况监控。(校、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学院及系、教研室)

(二)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

1.教学运行例行检查。包括每日课堂巡查、期初期中期末重点检查、干部听课看课查课。(教务处,督导委员会,评估中心,学院及系、教研室)

2.试卷检查。(教务处,督导委员会,学院及系、教研室)

3.教学督导。(学校、学院两级督导委员会)

4.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网上评教、学生期中座谈会、教师听课评价、督导听课评价、领导听课评价、学生信息员反馈情况、教师自我评价,等。(校、院两级督导委员会,教务处,评估中心,学院及系、教研室,全校师生)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

1.校外实习质量监控。(教务处、学院、系)

2.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校、院两级学位委员会,教务处,学院,系)

(四)校内评估制度

1.年度目标考核。(发规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学院)

2.本科专业评估。(教务处、质评中心、学院)

3.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教务处、质评中心、学院)

4.核心课程评估。(教务处、学院、系及教研室)

5.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教务处、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院、系及教研室)

(五)专业认证

1.填报状态数据。利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实现教学监测数据化。(质评中心、其他职能部门、学院)

2.分类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工程类专业认证,土建类专业认证。(质评中心、其他职能部门、学院及系)

二、教学质量分析与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分析与反馈系统包括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分析、监测分析结果反馈制度、反馈流程等组成。

(一)教学质量分析

1.学校生源质量分析。(招就处)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分析。(质评中心、学院)

3.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教务处、学院)

4.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招就处、学院)

5.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析。(招就处、学院)

6.师生满意度调查分析。(学工处、学院)

7.学校教学质量分析。(教务处、质评中心、学工处)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分析

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分析。(职能部门、学院)

2.学校本科状态数据分析。(质评中心)

3.学校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评中心)

(三)监测分析结果反馈制度与流程

1.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信息反馈。(质评中心)

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质评中心)

3.课堂教学评价信息。(评教结果、学生信息员信息、学生教学座谈意见)反馈(学院、质评中心)

4.听课结果反馈交流制度。(督导、同行、领导、学院及系、教研室)

5.实行教学信息通报制度。(学院通报、《教务简报》、《督导简报》、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情况通报》等)

三、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系统

(一)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1.课堂教学评价信息反馈后教师的改进。(任课教师)

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后教师的改进。(任课教师)

3.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分析后专业建设的改进。(系、教研室)

4.专业认证过程中专业建设的改进。(学院、系、教研室)

5.年度目标考核后专业建设的改进。(学院、系、教研室)

6.年度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发布后专业建设的改进。(学校、学院、系)

7.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发布后专业建设的改进。(学校、学院、系)

8.质量评价结果应用的相关规定。(学校、学院)

9.专业预警与退出的相关规定。(学校、学院)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

1.监测与评价系统的改进。(学校、学院)

2.分析与反馈系统的改进。(学校、学院)

第三部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套机制

一、组织间的协同联动机制

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包括管理部门与学术组织、教师与学生、校内外利益相关者之间开展密切的沟通交流,保证各级组织机构相互联动、有效沟通和协同治理。

1.强化协同联动系统的领导核心机制。

2.正确处理学术组织与行政机关管理部门间职责范围。

3.实行执行与监督既分工又联动。“管办评”既分立,又合作。

4.明晰执行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

二、标准、制度间的协同联动机制

重视相关政策制度、标准间(内)的有机衔接。坚持质量保障与学校其它政策制度“一盘棋”,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落实课程、专业建设的岗位职责,将质量常态监测及质量报告与相关单位的绩效考核联系。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

1.各类标准、制度的一致性审查机制,确保学校各项制度、标准“一盘棋”。

2.推动环环有标准,事事有制度,人人有责任三要素的落实,以及落实情况的自查、督查工作。

三、持续改进的革新机制

1.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之中。

2.建立并完善高效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

3.定期实施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管理评审。

4.加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促进“质量”与“文化”的融合。

四、外部质量要求倒逼内部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

在重视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自我完善,增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外部评价和社会监督,使外部质量要求倒逼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进而形成内外良性互动的局面。

1.注重校内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保障有效衔接,主动接受国家实施的学校、专业、课程等评估认证活动,积极对接外部质量评估标准与要求。

2.主动接受国内外行业组织对学校质量保障的体系认证,持续改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3.适当引进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课程进行“第三方评价”。

4.认真收集地方政府、行业、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专业、课程的评价。

5.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

6.积极开展校友对学校、专业、课程进行评价活动。

7.外部问责机制促使学校内部扎实推进质量保障建设,如专业一级认证(即状态数据监测)的结果直接显示了专业办学基本条件是否达标,从而有力推动校内专业建设与投入。

(五)多元参与的融合机制

校内外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明确质量活动参与者的作用与主要职责,建立利益相关者间充分互动的工作机制,引导其主动投身到质量保障活动和质量文化建设之中。

1.校级领导的领导作用。

2.教师和管理人员是中坚力量。

3.学生是不可或缺的质量主体。

4.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合作伙伴。

5.加强与利益相关者充分互动。

1






2


关闭窗口